打开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打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即可通过手机访问网站并分享给朋友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将影响我们的一生。
笔者以时间为顺序(从进入到结束婚姻),摘取了《民法典》中的部分立法亮点,并且结合法律规定和自身实务经验,为读者简要分析如下,供读者参考。
一、婚前隐瞒重大疾病,婚姻可撤销
1、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三条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2、律师解读
在男女双方办理结婚登记前,患有重大疾病的一方须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把是否登记结婚的选择权交给另一方,不得隐瞒。如果患病一方未如实告知重大疾病情况,另一方发现被骗后,被欺骗的一方可以请求撤销婚姻,恢复自由身。
二、先立规矩后结婚,婚前协议消恐惧
1、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 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 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夫或者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
2、律师解读
本次《民法典》通过了争议较大的“离婚冷静期”的规定(具体请见本文第六大点),反对者以年轻人居多,其认为“离婚冷静期”限制了自己的离婚自由,有一些年轻人甚至主张“不婚”或者“结婚冷静期”。不管如何,结婚离婚都是常见的,高举不婚大旗的朋友有可能闪婚,恩爱夫妻也可能分开。因此,对于婚姻有恐惧和抵触情绪的年轻人来说,可以考虑签订婚前协议,设立双方的财产边界和婚后家庭运行的规则,在追求爱的同时,又适当维护个人自由。
三、离婚财产分割,照顾无过错方
1、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2、律师解读
在以往的离婚案件中,是否出轨对于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少有实质影响,即使无过错方通过损害赔偿的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其所得一般也很少,常见的多为几万元,一般也难以弥补无过错方的损失。《民法典》新增离婚财产分割要照顾“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为婚姻中的无过错方主张多分财产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有利于无过错方争取更多的财产份额。
四、贤内助付出多,可要求补偿
1、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八条
夫妻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负担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给予补偿。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2、律师解读
全职太太或全职丈夫放弃自己在外工作升值的机会和收入选择回归家庭,个人的牺牲不谓不大。然而,遗憾的是,在以往的离婚诉讼案件中,除了在离婚时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外,全职太太或全职丈夫很难得到其他的补偿。《民法典》实施后,全职一方有权要求另一方给予一定的补偿,这有利于保护付出一方的权益。但是补偿的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的司法实践。
五、离婚后没房子住,居住权来帮忙
1、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三百六十六条
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条 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有负担能力的另一方应当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 由人民法院判决。
2、律师解读
《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二十七条规定:“婚姻法第四十二条所称“一方生活困难”,是指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一方离婚后没有住处的,属于生活困难。离婚时,一方以个人财产中的住房对生活困难者进行帮助的形式,可以是房屋的居住权或者房屋的所有权。”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协议设立居住权,因此,未来在离婚案件中,离婚后没有房产居住的一方可以与另一方协商签订《居住权协议》或者提出诉讼请求来保障居住。
六、好聚好散走协商,家暴虐待快起诉
1、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条
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前款规定期间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2、律师解读
对于冲动离婚的当事人来说,离婚冷静期确实能够给双方再次慎重考虑的机会。但是,对于受家暴、虐待的离婚当事人来说,一方面双方冲突大,很难协商去民政部门办理离婚。另一方面,受害一方有继续遭受损害的风险。然而,诉讼离婚没有离婚冷静期的限制,并且受损害一方可以在法院判决离婚前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因此,笔者建议,对存在家暴、虐待情形的夫妻,受害一方可以考虑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